一、品牌价值体系
(一)宗旨理念
工作室以培养具有先进理念、开阔视野、社会责任、育人智慧的班主任队伍为宗旨,通过“融汇课堂、融合主体、融通机制”,达到学校、家庭、社会教育力的互融共生,努力形成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德育工作格局。
(二)目标定位
基于“三任务四目标五定位”目标体系,工作室聚焦“校家社协同,融合化育人”研修项目,确立工作室发展目标:一是开展主题式研修,通过案例研讨、行动研究等方式探索协同育人规律;二是实施课题引领,重点围绕气候变化教育、学习型家委、隔代互学等创新项目开展深入研究;三是进行资源整合、课堂实践和课程开发,明晰班主任专业成长的路径方法;四是提升班主任的专业素养和能力,打造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专业成长共同体。
(三)文化标识
工作室室徽通过几何图形的有机组合,体现“产生教育合力,托举生命成长”寓意,生动诠释“校家社协同,融合化育人”文化内核。顶部跃动的橙色“Y”型符号,既是“育”的拼音首字母,又展示出学子展翅高飞的生命姿态,寄托对学生全面发展的期望。下方紧握的蓝色双手,既象征学校、家庭、社会教育力的互联互动,又体现导师团队与学员群体的智慧交融,彰显融合共生的教育生态。右侧舒展的书页形翅膀,秉承终身学习、终身教育理念。周围的麦穗纹样和研修主题巧妙呼应,既象征硕果累累,又显示对未来教育的思考。
二、可视化成果
(一)量化成果
工作室以“做听说读写研”为成长路径,取得丰硕成果。所带班级被评为上海市“四星章”优秀集体,获得市十佳班主任、市优秀少先队辅导员等荣誉。主持市德育实践研究课题2项,出版个人专著2本,发表科研论文30余篇,4本学术著作的主编、主编助理或编委会成员,全国论坛和国际论坛专题发言10次,市内外专题讲座百余场。工作室成员主持区德育实践研究课题4项,开发《如何进行“教联体”之“馆校合作”》系列微课,区级及以上荣誉获奖120余人次。
(二)特色项目
工作室依托华东师大李家成教授搭建的科研平台,不断增强内驱力,科研水平和能力显著提升。
唐莺老师在《现代教学》上发表国内首篇“气候变化教育”科研论文《家校社协同开展项目化学习的有效路径》,项目化学习成果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方平台上作为全球“气候变化教育”十五个典型案例之一予以推介。
施一凡老师在第二届和第四届校家社协同开展“气候变化教育”研讨会上,做了《基于具身实践的“气候变化教育”学习新样态探索》《校家社协同开展“城市中的绿色课堂”实践探索》专题发言;在《气候变化教育的中国行动》(汉英双语)上,发表科研论文《基于具身实践的“气候变化教育”学习新样态探索》。
董雪梅老师在“上海气候周|气候变化教育论坛”上,做了《市区工作室项目驱动“气候变化教育”的实践研究》专题发言;被聘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气候教育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董雪梅、蔡张怡、史露老师在《新课程评论》上发表科研论文《基于区域教师研修共同体的气候变化教育实施路径探析》,并由“学习强国”平台转载。
(三)标志性成果
工作室开展《班主任工作室驱动“校家社协同育人”的模式创新和机制建构》课题研究,从“校家社协同育人”的核心内容、动力因素和方法路径等方面进行深入探索。
1.模式创新:创生“T-P-M-A”研修模式,结合“理论学习、实践研究、互学共创、专业辐射”课程模块,进行“课堂实践、课程开发、课题研究”为载体、“校家社协同育人”为中心的“三课一中心”模式创新,促进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共治共创,实现个体群体的专业发展。
2.机制建构:建构“五育六联动”机制,促进“德智体美劳”五育融合,在“教联体”之“馆校协同、医教互促、体教互融、家校互动、社教同频、警校同步”中,进行多主体合作的动力机制、激发活力和创造性的运行机制、可持续发展的保障机制建设,打造名班主任工作室建设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