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优秀教师专业成长的精神家园
吴娟名师工作室秉承差异教学理念,开展异彩纷呈的系列研修活动,实现名师优质资源共享,点亮成员的智慧火花,并辐射到更广的范围。
一、构筑高位目标与愿景
工作室成员涵盖美术、语文、数学三个学科,由来自省内、市内46名骨干教师、青年教师组成,集教研、科研、培训功能于一体。差异教学研究凝聚了团队成员的心力,也为工作室展现了鲜明的科研色彩和风格特征。工作室的总体目标是:建设工作室的主体项目,即差异教学策略及模式研究;积淀工作室的文化内涵,即成员形成具有工作室鲜明文化特征的教学风格;发挥工作室的辐射作用,即有效促进区域教学质量的提高。
工作室认真落实省、市名师工作室文件精神,遵循研究性、示范性、凝聚性、发展性原则,进行总体设计,撰写《辽宁省中小学名师工作室建设实施计划书》,制订年度工作计划。要求成员每次研修做到活动前有设计,过程中有思考,活动后有反思。每位成员制订个人成长规划并填写信息表,签订《协议书》,建起成员个性化成长记录袋。工作室场所按照办公设施齐备,学术氛围浓厚的要求设计和布置。同时,建立起QQ群、呱呱聊天室、微信群、网站论坛等网络研修平台,方便沟通交流。
二、探索有效的工作路径
工作室鼓励成员要以“做一名德艺双馨的教师,做一名学生倾心爱戴的教师”为理想和追求。主持人尽力以自身的学术思想及人格魅力带领成员围绕工作室的目标与愿景,探索出读书学习、专家引领、交互对话、打磨课堂、课题研究、展示辐射等丰富多彩、科学有效的工作路径。
1.读书学习,夯实底蕴
名师需要具有丰厚的文化素养、宏阔的人文视野,读书应成为工作室每一名成员的一种习惯。读书中把经典共读、个人研读、随机选读结合起来。工作室陆续购买图书千余册,定期推荐书目,成员潜心研读,思想交流碰撞。同时让大家根据不同需求,自由优选各类书籍。每天通读教育报纸,每周精读教育杂志,特别是核心期刊。工作室定期举行读书论坛、总结表彰活动。组织开展的“共读一本书”系列网络研修活动,每月一次交流,吸引了全国各地的教师参与、学习和分享。
2.核心课题,深度研究
名师成长需要科研引领,教而不研则浅。工作室的研究思路是从问题到课题,做真课题,做真研究。差异教学策略与模式研究是工作室一以贯之的中心课题。工作室先后承担了中国教育学会课题“基于个性差异的课堂教学研究”、辽宁省教育规划课题“差异教学策略及模式研究”,申报了鞍山市“十三五”规划重点课题“课堂差异教学策略研究”。据此分解出若干子课题,成员们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选择研究的切入点。大家在研究差异教学策略方法的基础上,总结规律,构建模式,形成变式,以满足课程、教学和评价对学生发展的要求。目前中国教育学会和辽宁省课题已结题,取得优秀的科研成果,鞍山市课题即将结题。
3.打磨课堂,有效教学
课堂是教师的田野,是教师专业生命的活力之源,通过课堂教学研磨,提高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的契合度。首先在校内磨课。平时立足校内,打磨课堂技艺,每学期在校内、县区开设公开课。工作室定期组织同学科、跨学科观课议课,从测查了解到教学设计,从差异策略应用到模式构建,进行深度探索与创新,旨在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同时,对课堂全程录像,然后回放分析,为优化课堂教学提供科学依据。进而在区域展示。工作室成员跨区域、跨学段在各级各类课堂教学展示、学科素养大赛等活动中尽显差异教学的无限魅力。
4.请进走出,宏阔视野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工作室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让成员不断开阔眼界,促进深度思考。
一是请进专家,提升认识。工作室请进知名学者和学科专家,聆听高端讲座,汲取精神滋养。如,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华国栋、于发友做《差异教学促名师成长》《走向幸福的专业化教师》等专题讲座,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燕学敏、陈春勇两位博士深入课堂指导,沈阳师范大学副院长吕子扬主讲《中西绘画漫谈》,现场演示并答疑,辽宁省基教中心主任邢进全面指导工作室美术教学工作。
二是走出考察,拓宽思路。工作室组织成员先后到国内知名大学、中小学参观校园。听取介绍,观摩教学,座谈交流,获益颇丰。丁超作为鞍山市小学教师唯一代表参加中美、海峡两岸基础教育交流活动,并做大会发言;郭爱君等5人代表地区在北京、山东等地参加骨干国培,杜妍、宋文婷等30余人代表省市参加各类教学大赛,获一致好评。
5.成果推介,示范辐射
工作室采取多种方式展示成效,传播新鲜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在提升自身的同时发挥示范和辐射作用。
一是网络传播。利用网络平台,及时发布工作动态,蓄积优质教学资源,进行成果辐射推广。利用QQ群视频进行在线培训,满足不同教师的学习需求,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1100余名教师参与研究。还与其他团队合作,实行资源共享。
二是送教支教。作为辽宁省乡村导师团牵头人,主持人吴娟组织成员到乡村学校上示范课,去偏远地区支教,助力教育均衡发展。吴娟到全国各地上教学示范课和讲学数百场,多次赴朝阳、海城、岫岩等地送教,成员李静、丁超、员光霞、孙开慧、黄怡松、马艳等到岫岩县、台安县等地送教,成员陈宝文到岫岩新甸小学支教一年,将差异教学理念带到偏远农村。
三是区域展示。工作室以优质资源和成果带动各个学校教师共同发展,发挥示范辐射作用,形成区域名优群体效应。工作室团队在北京、广东、湖北、江苏等地举行的教育教学研讨会上,展示课堂教学中应用差异教学策略课例,呈现有效优质教学。2016年,工作室受邀赴新疆进行课堂教学展示及教学研讨活动。2017年,辽宁、江苏、福建三省的教师通过课堂展示、教学反思及研讨互动形式全方位展示了差异教学新成果,工作室的沈春丽、高月、张雪延等9名教师参与活动。2017年,辽宁省差异教育研究专委会成立名师团队,工作室史翠萍、王季、刘琪臻等10余人成为团队成员。2017年,应江西报业集团邀请,工作室走进江西上饶为瑾山小学的全体教师进行培训辅导。工作室成员共已执教各级优质课80余节,撰写读书笔记200万字,公开发表文章50余篇,观摩展示20余场,取得科研课题成果36人,开展网络研修40余次。成员李静评为辽宁省特级教师,3名成员成为鞍山市卓越青年教师,6名成员评定为高级教师,李静、刘绍柱在众多人选中成为鞍山市名师工作室主持人,黄志华、王晓宏等组建学校工作室……
多年来,辽宁省吴娟名师工作室从初建逐步走向成熟,这里吸引着乐于研究的教师。教师在这里体验研究的乐趣,享受成长的幸福。《中国中小学美术》《江西教育》《鞍山教育》多次报道工作室的经验做法。2017年,工作室在鞍山市名师工作室建议专题会议上做大会论坛展示,介绍工作室研究成果与运行管理。2018年,工作室顺利迎接省教育厅督导评估检查,省市教育、教研部门领导对工作室的开展情况及取得成绩给予了高度肯定。
“万物之生各得其宜也。”适合学生的,其实就是最好的。其中蕴含的朴素而深刻的教育哲学,已融入了工作室对教育理想的执着追求和差异教学的探索实践。教师的成长也是如此。教师的成长之路只有起点,没有终点,追求永无止境。让名师工作室成为优秀教师专业发展的精神家园,让名师工作室成为优秀教师专业成长的动力源泉!
【工作室成员名录】
丁 超 鞍山经济开发区宁远镇小学中心校总辅导员,第七届辽宁省少工委委员,省级家长学校骨干教师。发表论文10多篇,专著《古代家训》由吉林文史出版社出版,参编《小学差异教学模式》任副主编,承担4项省级以上课题研究获科研成果奖,执教的《左右结构》评为国家级优课。被评为鞍山市卓越青年教师。
李 静 鞍山经济开发区宁远镇小学中心校副校长,高级教师,辽宁省特级教师,省学科带头人。《奏响“研异—异学”和谐五部曲》等8篇论文在《江西教育》等期刊发表,参编《小学差异教学模式》任副主编,多次获得国家级、省级、市级科研成果奖,指导教师参加各级优质课赛多次获奖。
王晓宏 鞍山市铁西区公益小学校长,高级教师,鞍山市首席责任教师,鞍山市校长培训专家。《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分组合作策略》等多篇文章在国家级刊物上发表。执教的《最美的花束》等多课被评为国家级、省级优质课。被评为辽宁省教育信息优秀工作者,鞍山市德育工作先进个人、课改先进个人等。
黄志华 本溪市明山区实验小学副校长,高级教师,辽宁省骨干教师,辽宁省教学用书编审专家。论文《轻松快乐学语文——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教学》在《中小学教学研究》发表,参编《辽宁省优秀教育课件案例集》和省教辅材料《能力拓展》。主持的省市级科研课题均已结题。多节课例获国家级、省级奖励。
史翠萍 鞍山市岫岩县岫光小学教导主任,高级教师,辽宁省骨干教师。论文《对类比推理的几点思考》被《小学数学思想方法解读及教学案例》收录,多篇论文、随笔在《鞍山教育》发表。所带班级评为鞍山市三好班级、辽宁省优秀少先中队。被评为鞍山市优秀教师、师德标兵。
黄怡松 鞍山市铁东区高新华育学校美术教师,铁东区教研工作室成员,铁东区美术学科名师。《小学美术课堂实施差异教学》在《鞍山教育》发表。参与全国心理健康、差异教学等课题研究并取得成果。《威武的盾牌》获省级优秀课奖励。
胡雅楠 鞍山市铁西区黎明小学教导主任,高级教师。课改经验《深耕生命力教育,打造课改新黎明》在鞍山市、铁西区交流。主持课题“小组技术在现代化课堂教学中的运用的研究”。制作的微课在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新媒体”网展示,被评为国家级优秀课程资源。被评为鞍山市课改先进个人。
张雪延 鞍山经济开发区宁远镇小学中心校班主任。获全国差异教学联盟观摩课例一等奖,辽宁省差异教学联盟教学研讨会优秀观摩课奖,辽宁省教育学会教育随笔三等奖,辽宁省教育学会研讨会优秀观摩课奖,全国小学数学创意课堂大赛一等奖。
杜 妍 鞍山经济开发区宁远镇小学中心校班主任。《“字母表示数”备课思路》在《中小学数学》发表,执教数学课获辽宁省“金普杯”优课奖,在全国数学实验室教学竞赛中获奖。被评为鞍山市优秀班主任、教育科研骨干教师。
刘绍柱 海城市响堂管理区箭楼小学副校长,高级教师,特级教师。省美术教材编委,鞍山市名师工作室主持人,鞍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海城打夯号子"项目负责人,太子河生态农庄未成年人生态教育基地负责人。
沈春丽 鞍山经济开发区宁远镇小学中心校班主任,高级教师,辽宁省骨干教师,辽宁省百名创新型班主任。《被数学算计一次吧——特在何方》等在《中小学数学》《中国德育》《江西教育》发表,编著《和花儿一起绽放》。
高 月 鞍山经济开发区宁远镇小学中心校班主任。论文在《课程教育研究》发表,《女娲补天》等多个课例评为国家级、省级优质课,《食物链》评为辽宁省优秀课件,获鞍山市语文教师素养大赛一等奖。被评为鞍山市优秀青年教师。
陈宝文 鞍山经济开发区宝得小学校长助理,高级教师,辽宁省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多篇论文获国家级、省级、市级奖,获辽宁省语文综合素质评比一等奖。被评为鞍山市优秀教师、文明教师、最美教师、优秀支教教师。
郭爱君 鞍山经济开发区宁远镇小学中心校美术教师,鞍山市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论文、案例在《课程教育研究》等期刊发表。执教《吃虫草》在辽宁省差异教学联盟研讨会上观摩,执教《造型别致的椅子》在辽宁省农村骨干教师培训会观摩。
孙开慧 鞍山经济开发区宁远镇小学中心校班主任,鞍山市骨干教师。《教学要借鸡生蛋》等多篇文章在《鞍山教育》等期刊发表。执教《找信件》获全国小学数学创意课堂大赛特等奖,执教《分数的再认识(一)》获全国差异教学优秀观摩课一等奖。被评为鞍山市卓越青年教师。
穆天宇 鞍山市铁西区红星小学班主任,高级教师,鞍山市教育科研骨干教师,鞍山市教师资格证面试考官。《数学课堂教学技巧》等多篇论文在《鞍山教育》发表。10多节课在国家级、省级、市级现场教学观摩。多次被评为鞍山市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师德标兵。
苏 畅 鞍山市铁西区黎明小学班主任,鞍山市骨干教师。执教的《买文具》等被评为国家级、省级、市级优质课、观摩课。制作的微课在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新媒体”网上公开播放,被评为国家级优秀课程资源。被评为优秀班主任、最美教师、巾帼师德优秀教师。
王 季 鞍山市岫岩县岫光小学班主任。《浅谈提高小学高年级学生阅读能力的教学方法》在《校外教育》发表。被评为鞍山市模范班主任、优秀青年教师。
宋文婷 鞍山经济开发区宁远镇小学中心校班主任。论文《差异教学在数学复习课中的应用》在《新课程研究》发表。执教的6节课被评为国家级、省级优秀课,并做现场观摩。被评为鞍山市“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先进个人。
陈 凤 鞍山经济开发区宁远镇小学中心校教学主任,高级教师,辽宁省骨干教师,鞍山市首席责任教师。多篇论文在国家级期刊发表,主持国家级课题,获国家级优质课奖。被评为辽宁省课改先进个人、鞍山市优秀教师。
其他成员:韩 莹 员光霞 孙晓宏 田晓盛 冯 宇 孙嗣杰 李骁勇 马 艳 刁云娜 张艳芙 刘琪臻 丁 萍 刘 双 金 虹 孙 宇 郭红霞 董国晖 张晓军 刘 飞 张绍云 郑 丹 刘思源 徐 辉 张 峰 郭丽艳 高琳琳 (因篇幅所限,事迹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