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录中国名师工作室网

学段 总站
首页>名师工作室动态

《非遗扎染技法》培训心得体会

来源:日期:2025/11/21 13:59:24
分享到:

近期,我有幸参与幼儿园组织的非遗扎染技法培训,系统学习了植物染料制作、冰染等多种传统扎染方法。作为一名小班教师,这场培训不仅让我解锁了非遗技艺的魅力,更让我找到了将传统文化融入幼儿艺术教育的有效路径,收获颇丰且感悟深刻。

扎染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千年的审美智慧与生活哲学。培训之初,讲师对扎染历史的讲解就让我心生敬畏——从古代先民的染色实践到如今的文化传承,这门工艺始终与生活紧密相连。实操环节中,植物染料的制作让我感受到自然与艺术的碰撞:采摘板蓝根、栀子果等常见植物,经过晾晒、捣碎、熬煮、过滤,清澈的水逐渐染上天然的蓝、黄、绿等色彩,没有化学染料的刺鼻气味,只有植物的清香萦绕鼻尖。这种源于自然的染色方式,恰好契合小班幼儿对自然的天然亲近感,孩子们平时在园区里观察花草、触摸树叶,而植物扎染能让他们直观看到自然之物如何转化为美丽色彩,这种奇妙联结定会激发他们的探索欲。

冰染技法的学习则充满了惊喜与未知,让我体会到非遗工艺的灵动与包容。将棉布折叠、扭转、用棉线捆扎固定后,浸入染料再覆盖冰块,等待冰块慢慢融化。低温让染料渗透速度放缓,自然扩散晕染,解开捆扎物的瞬间,每一块布料都呈现出独一无二的纹理,有的像星空点点,有的似流水潺潺,没有两件作品完全相同。这种“无心插柳”的艺术效果,与小班幼儿“重过程、轻结果”的学习特点高度契合。孩子们无需掌握复杂技巧,只需简单操作、耐心等待,就能收获专属作品,这种成就感会极大增强他们的创作自信。

在实践过程中,我深刻认识到非遗扎染对小班幼儿发展的多元教育价值。一方面,捆扎布料时缠绕棉线、夹放夹子的动作,能有效锻炼幼儿的手部精细动作和手眼协调能力,契合3-4岁幼儿的肢体发展需求;另一方面,选择染料颜色、设计捆扎方式的过程,能充分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和判断力,让他们在自主决策中感受创作的乐趣。更重要的是,扎染作品的“独一无二”能让幼儿学会尊重差异、接纳不同,明白艺术没有标准答案,这种包容的审美态度将影响他们的成长。

结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我也在思考如何将非遗扎染技法转化为适合幼儿的教学活动。小班幼儿注意力持续时间短、动手能力有限,因此需要简化操作流程:提前熬制好植物染料,分装在安全的小容器中;准备宽棉线、大号夹子等易操作的工具,让幼儿能独立完成基础捆扎。同时,要将活动游戏化、生活化,比如让幼儿制作小手帕、小挂件等实用物品,让他们感受到非遗艺术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此外,还要注重文化内涵的渗透,用简单易懂的语言告诉孩子们“这是我们祖先流传下来的神奇技艺”,在他们心中播下文化自信的种子。

此次培训让我明白,非遗传承并非高深莫测,而是可以融入幼儿一日生活的教育实践。扎染作为生活化的非遗项目,既能让幼儿在动手操作中提升综合能力,又能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作为幼儿教师,我们不仅要掌握扎染技法,更要挖掘其背后的教育价值,将非遗传承转化为幼儿可感知、可参与的活动,让传统文化在幼儿心中生根发芽。

培训结束后,我已着手筹备班级扎染活动。计划从简单的植物染料扎染入手,让孩子们先感受自然色彩的美好;再逐步引入冰染工艺,让他们在等待中体验惊喜。我期待着孩子们亲手创作的扎染作品挂满教室,期待着他们向家长自豪地介绍“这是我做的非遗手工作品”。

此次非遗扎染培训,不仅提升了我的专业技能,更让我明晰了艺术教育的使命——以传统滋养童心,用技艺激发创意。未来,我会继续探索非遗与幼儿教育的融合路径,让更多非遗项目走进幼儿园,让孩子们在传统文化的浸润中,学会感知美、表达美、创造美,成长为兼具创造力与文化自信的新时代小公民。

2025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