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三班本土资源课程与扎染活动计划
一、课程背景与目标
在幼小衔接的关键阶段,幼儿不仅需要知识的储备,更要在情感、审美、动手能力等多方面得到发展。本土资源课程能让幼儿深入了解家乡文化,增强对家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扎染作为传统手工艺,能激发幼儿的创造力和审美能力。本课程旨在通过单周扎染、双周本土资源的交替教学,让幼儿在体验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为顺利进入小学奠定全面的基础。
二、学情分析
本班幼儿处于幼小衔接期,好奇心强,对新鲜事物充满探索欲望。在之前的活动中,幼儿展现出一定的动手能力和想象力,但在耐心、细致度和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上还有待提高。通过本土资源与扎染课程,可针对性地培养幼儿的专注力、创造力和文化素养。
三、具体内容与安排
(一)单周扎染课程
1.第一阶段:认知启蒙(第 1 - 2 周)
介绍扎染的历史和文化背景,通过图片、视频展示扎染在不同地区和时代的作品,让幼儿对扎染有初步的认识。
展示各种扎染工具和材料,如布料、染料、皮筋、夹子等,让幼儿触摸和观察,了解它们的用途。
2.第二阶段:技能学习(第 3 - 8 周)
基础扎法教学:教授简单的扎法,如圆形扎法、方形扎法。教师先示范,然后让幼儿动手操作,用皮筋或夹子在布料上扎出不同的形状。
染色实践:引导幼儿选择自己喜欢的染料颜色,将扎好的布料放入染料中浸泡。在染色过程中,提醒幼儿注意染料的用量和染色时间。
创意扎法探索:鼓励幼儿发挥想象力,尝试不同的扎法组合,创造出独特的图案。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幼儿解决遇到的问题。
3.第三阶段:作品展示与评价(第 9 - 10 周)
组织作品展示活动,让幼儿将自己的扎染作品展示出来,并介绍自己的创作思路和扎染过程。
开展作品评价,引导幼儿从颜色搭配、图案设计、扎染技巧等方面互相评价,教师给予肯定和鼓励,同时提出改进的建议。
(二)双周本土资源课程
1.第一阶段:本土文化感知(第 2 - 4 周)
收集与本土相关的图片、故事、歌曲等资料,如家乡的风景名胜、传统节日、民间传说等,通过多媒体展示和讲述,让幼儿了解家乡的文化特色。
组织幼儿参观当地的博物馆、文化馆或历史遗迹,亲身感受本土文化的魅力。
2.第二阶段:本土艺术体验(第 6 - 8 周)
开展本土手工制作活动,如用本土材料(稻草、竹子、树叶等)制作手工艺品。教师先示范制作方法,然后让幼儿动手操作,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学习本土传统艺术形式,如剪纸、泥塑等。邀请本土艺术家或民间艺人来园指导,让幼儿学习基本的技巧和方法。
3.第三阶段:本土文化传承(第 10 - 12 周)
鼓励幼儿将所学的本土文化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如用本土语言交流、表演本土传统节目等。
组织幼儿开展“我是本土文化小使者”活动,让幼儿向家人、朋友介绍家乡的文化,增强幼儿对本土文化的传承意识。
四、教学方法与策略
1.游戏化教学:将扎染和本土资源课程内容设计成有趣的游戏,如扎染图案猜猜猜、本土文化知识竞赛等,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习和体验。
2.实践操作法:为幼儿提供充足的实践机会,让幼儿亲自动手进行扎染和本土手工制作,在实践中掌握技能和知识。
3.小组合作法:组织幼儿进行小组合作,共同完成扎染作品或本土文化项目。通过合作,培养幼儿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五、评估与反馈
1.过程性评估:观察幼儿在课程中的表现,包括参与度、动手能力、创造力、合作能力等,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发现问题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2.作品评估:对幼儿的扎染作品和本土手工制作作品进行评估,从颜色搭配、图案设计、制作工艺等方面进行评价,了解幼儿的学习成果。
3.家长反馈:定期与家长沟通,了解家长对课程的意见和建议,根据家长的反馈调整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
通过本学期的本土资源与扎染课程,期望幼儿能在传统文化熏陶中,提升综合能力,顺利完成幼小衔接,带着对家乡文化的热爱迈向小学新征程。
方正县城北幼教中心
2025年9月2日
文章发布排名
- 269篇1刘宇航名园长工作室思政课名师工作室
- 103篇2广东省科技教育廖仁生名师工作室
- 70篇3成都市汪在文名校长工作室
- 65篇4辜晴名师工作室
- 56篇5湖南省陈全宝名校长工作室
- 51篇6宋金平名师工作室
- 47篇7李建华名校长工作室
工作室评测排名
- 3020分1甘肃省景耀勇名师工作室
- 2707分2周开军名师工作室
- 2119分3江宁区李彰有名师工作室
- 2012分4社旗县第二高级中学历史名师工作室
- 1740分5张贵栓名师工作室
- 1717分6袁朝乐化学名师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