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二班本土资源课程与扎染活动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艺术领域目标为指导,立足本土文化资源,将扎染这一传统工艺与幼儿艺术教育结合。通过挖掘本土自然材料、民俗元素,引导幼儿在扎染实践中感受传统工艺之美与本土文化特色,培养审美能力、动手能力及文化认同感。
二、本土资源与扎染结合点分析
1. 本土自然材料:本地盛产的棉麻布料(如乡村手工粗布)、植物染料原料(板蓝根、艾草、石榴皮等田间常见植物),可作为扎染的基础材料,降低成本且贴近幼儿生活。
2. 本土民俗元素:本地传统服饰纹样(如碎花、几何纹)、节庆装饰图案(如端午布老虎纹样、中秋玉兔纹),可融入扎染图案设计,让幼儿在创作中感知本土文化。
三、工作目标
1. 认知目标:让幼儿了解扎染是本土传统工艺,认识常用的本土扎染材料(棉麻布、植物染料),掌握折叠、捆扎、染色等基础扎染步骤。
2. 能力目标:通过动手实践,提升幼儿手部精细动作(捆扎、打结)与创造力,能自主设计并完成简单扎染作品(如方巾、书签)。
3. 情感目标:激发幼儿对本土扎染工艺的兴趣,感受传统艺术与本土文化的魅力,增强对家乡的热爱与文化认同感。
四、具体实施措施
(一)资源收集与准备
1. 材料收集:
◦ 联合家长收集本土材料:发动家长寻找家中的旧棉麻布、田间的板蓝根、艾草等,建立“本土扎染材料角”。
◦ 实地探访:组织幼儿参观本地布艺作坊或农户家,观察棉麻布料制作过程,收集植物染料原料。
2. 工具准备:准备安全剪刀、棉线、橡皮筋、塑料手套、小染盆(防摔材质)、围裙等,确保操作安全。
(二)分层开展扎染活动
1. 启蒙阶段(感知体验):
◦ 开展“认识扎染”主题课:通过本土扎染实物(如奶奶的旧围裙、作坊的扎染方巾)、图片、短视频,让幼儿了解扎染的由来与本土应用场景。
◦ 感官体验活动:让幼儿触摸棉麻布与普通布料的区别,观察植物染料(如板蓝根煮出的蓝色水)的颜色变化,激发兴趣。
2. 实践阶段(技能学习):
◦ 基础技能教学:分步骤教授“折叠法”(对折、对角折)、“捆扎法”(用棉线、橡皮筋捆紧布料),通过儿歌简化步骤(如“布儿折一折,线儿绕一绕,紧一紧,染一染,花纹出来啦”)。
◦ 分组实践:幼儿分组进行简单扎染(如染制小方巾),教师巡回指导,重点帮助手部力量弱的幼儿完成捆扎步骤;结合本土纹样,提供简单图案模板(如本土花朵纹),引导幼儿按模板折叠。
3. 创作阶段(融合创新):
◦ 主题创作活动:结合本土节庆或场景,开展“端午扎染香包”“家乡风景扎染画”等活动,鼓励幼儿将本土元素(如家乡的山、水、农作物)融入扎染设计。
◦ 作品拓展:将扎染作品转化为实用物品(如装饰班级的挂饰、送给家长的书签),让幼儿感受创作的价值。
(三)本土文化渗透与延伸
1. 邀请本土手艺人进课堂:邀请本地扎染艺人或熟悉布艺的老人来园,现场展示扎染技艺,讲解本土扎染的民俗故事(如过去人们用扎染布做新衣的习俗)。
2. 创设本土扎染文化墙:将幼儿的扎染作品、收集的本土扎染实物、材料照片布置成主题墙,营造沉浸式文化氛围。
3. 家园联动活动:开展“亲子扎染日”,让家长与幼儿共同使用本土材料创作扎染作品,同时鼓励家长分享家中的扎染老物件故事,深化文化感知。
五、评估与调整
1. 幼儿发展评估:通过观察幼儿在活动中的参与度、技能掌握(如是否能独立完成捆扎)、作品中本土元素的融入情况,评估目标达成度。
2. 活动效果评估:结合幼儿自评(“我最喜欢的扎染步骤”)、家长反馈(亲子活动体验),调整活动难度与形式,如幼儿对植物染色兴趣低,可增加食材染料(如紫薯汁、菠菜汁)的尝试。
3. 资源利用评估:定期检查本土材料的使用情况,补充紧缺材料;若某类本土元素(如某类纹样)幼儿理解困难,更换更贴近幼儿生活的元素(如本土常见的小动物纹样)。
2025.9.8
文章发布排名
- 268篇1刘宇航名园长工作室思政课名师工作室
- 103篇2广东省科技教育廖仁生名师工作室
- 70篇3成都市汪在文名校长工作室
- 65篇4辜晴名师工作室
- 56篇5湖南省陈全宝名校长工作室
- 51篇6宋金平名师工作室
- 47篇7李建华名校长工作室
工作室评测排名
- 3020分1甘肃省景耀勇名师工作室
- 2707分2周开军名师工作室
- 2119分3江宁区李彰有名师工作室
- 2012分4社旗县第二高级中学历史名师工作室
- 1740分5张贵栓名师工作室
- 1717分6袁朝乐化学名师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