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三班本土资源课程与扎染活动计划
一、计划背景与理念
扎染是中国传统民间手工艺,将其与本土资源结合,既能让幼儿感受传统艺术的魅力,又能通过身边熟悉的本土材料(如本土植物染料、特色织物边角料)降低创作门槛,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本计划以“亲近本土、体验扎染、传承文化”为核心。
二、工作目标
1. 认知目标
初步了解扎染是中国传统手工艺,知道扎染的简单步骤(扎、染、拆)。
认识1-2种本土可用于扎染的材料(如本土植物染料:艾草、石榴皮;本土织物:棉布边角料、本土粗麻布)。
2. 情感目标
喜欢参与扎染活动,感受扎染图案的随机性与美感,体验创作的快乐。
萌发对本土资源和传统手工艺的喜爱,愿意主动观察身边的本土材料。
3. 能力目标
能尝试使用简单工具(皮筋、夹子)进行“扎”的操作,大胆尝试染色,发展手部精细动作。
能与同伴合作收集本土材料(如和老师一起采摘艾草),提升合作与观察能力。
三、重点与难点
1. 重点
引导幼儿认识扎染的基本步骤,能独立完成简单的“扎”(如用皮筋扎出小疙瘩)和“染”的操作。
帮助幼儿感知本土材料在扎染中的作用,建立“本土资源能创作”的认知。
2. 难点
幼儿在“扎”的过程中,掌握皮筋/夹子的松紧度(过松易染色不均,过紧幼儿操作困难)。
理解染色后图案的“随机性”,接受自己作品的独特性,避免因“和别人不一样”产生失落感。
四、本土资源准备
1. 本土染料资源(安全无毒,提前预处理)
植物染料:收集本土常见、安全的植物,如艾草(煮出黄绿色)、石榴皮(煮出黄褐色)、紫茉莉花瓣(煮出浅紫色) ,提前由教师熬煮成染料,过滤后放凉备用。
辅助染料:若本土植物染料颜色较浅,可搭配少量安全的儿童食用色素(如红色、蓝色),丰富色彩选择。
2. 本土织物资源
收集本土常见的棉布边角料(如本地服装厂捐赠的白色棉布小块)、本土粗麻布(若当地有纺织传统)、白色棉袜、小方巾等,确保织物易吸水、易染色,且尺寸适合幼儿操作(如15cm×15cm的小块布)。
3. 本土辅助工具
利用本土易得材料制作工具,如用本地竹枝截成短棍(辅助卷布)、玉米皮编成小绳(替代部分皮筋) ;搭配常规工具:儿童安全剪刀、皮筋、夹子、塑料染色盘、一次性手套。
五、注意事项
1. 安全第一:所有染料(尤其是植物染料)需提前由教师测试安全性,染色时为幼儿佩戴一次性手套,避免染料接触皮肤;工具(剪刀、竹棍)需打磨光滑,防止划伤。
2. 尊重个体差异:幼儿操作能力不同,对“扎”“染”的掌握程度有差异,教师需耐心指导,不追求“统一完美的作品”,鼓励幼儿大胆尝试。
3. 家园共育:通过家长群分享活动过程,邀请家长和幼儿一起在家收集安全的本土植物(如石榴皮),让家长参与到“本土资源与扎染”的活动中。
方正县城北幼教中心
2025年9月1日
文章发布排名
- 267篇1刘宇航名园长工作室思政课名师工作室
- 103篇2广东省科技教育廖仁生名师工作室
- 70篇3成都市汪在文名校长工作室
- 65篇4辜晴名师工作室
- 56篇5湖南省陈全宝名校长工作室
- 51篇6宋金平名师工作室
- 47篇7李建华名校长工作室
工作室评测排名
- 3020分1甘肃省景耀勇名师工作室
- 2707分2周开军名师工作室
- 2119分3江宁区李彰有名师工作室
- 2012分4社旗县第二高级中学历史名师工作室
- 1740分5张贵栓名师工作室
- 1717分6袁朝乐化学名师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