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一班本土资源课程与扎染活动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本土资源为根基,以扎染活动为载体,遵循中班幼儿“直观感知—动手操作—创造表达”的认知规律,通过一学期的系列活动,让幼儿在与本土自然材料、文化元素的互动中,体验传统工艺的乐趣,萌发对家乡文化的亲近感。
二、总目标
1. 认知:知道扎染是中国传统手工艺,了解3-4种本土可用于扎染的自然材料(如植物、绳线)和1-2种本土特色图案(如本地民俗纹样)。
2. 技能:掌握“折叠、捆绑、浸染”等简单扎染技法,能运用本土材料(如树叶、玉米皮绳)创作有简单花纹的作品。
3. 情感:喜欢参与扎染活动,乐于向他人介绍自己作品中的本土元素,对家乡的传统工艺产生好奇。
三、本土资源储备(分类型)
• 自然材料:
◦ 染色植物:幼儿园及周边的蓝草(若有)、紫茉莉、紫苏、石榴皮;厨房的紫甘蓝、菠菜根。
◦ 辅助材料:本地常见的棉线、玉米皮绳、竹片(压布用)、特色树叶(如松针、枫叶)。
• 文化资源:本地老物件上的扎染纹样(如旧头巾、包袱布)、会简单扎染的社区老人、本土民俗故事(如“植物染色的传说”)。
• 环境准备:创设“本土扎染坊”,分区摆放材料、步骤图、幼儿作品;自然角种植紫苏、紫茉莉,观察生长与染色效果。
四、分阶段活动内容
第一阶段:感知与探索—— 认识本土“染”材料
• 核心目标:发现本土植物能染色,对“扎染”产生兴趣。
• 具体活动:
1. “植物变颜色”实验:分组用紫甘蓝、菠菜根煮水,观察水的颜色变化;用白布蘸水,发现“布变颜色了”,记录“哪些植物能染色”(贴植物图片+染色效果)。
2. “树叶的纹路”拓印:捡本土树叶,蘸颜料在纸上拓印,感受“自然纹理的美”,讨论“能不能把树叶的纹路留在布上”。
3. 区域延伸:美工区提供各色颜料和树叶,让幼儿自由拓印,制作“树叶花纹画”。
第二阶段:基础与体验—— 学习“扎”与“染”的方法
• 核心目标:掌握简单扎法,尝试用本土材料进行扎染初体验。
• 具体活动:
1. “扎布小技巧”:用15cm白布,学习两种基础扎法——
◦ “揉团扎”:把布揉成球,用玉米皮绳捆紧(像包粽子);
◦ “折叠扎”:将布对折成方形,用棉线在边角缠绕打结。
重点:“扎得紧,颜色才进不去”,用儿歌辅助记忆:“布宝宝,揉成团,绳子绕绕紧,染料不进门”。
2. “第一次扎染”:用安全染料(红/蓝),幼儿选择一种扎法尝试,晾干后打开,惊喜“布上有花纹啦”,对比“不同扎法的花纹不一样”。
3. “树叶扎染”:把松针、枫叶放在布上,用竹片压住、棉线绑紧,染浅色,打开后观察“树叶的影子”,说“这是咱们这儿的树叶印的”。
第三阶段:创作与融合—— 融入本土元素创作
• 核心目标:运用本土图案和材料,创作有特色的扎染作品。
• 具体活动:
1. “学本土纹样”:展示本地传统纹样(如剪纸的“花朵纹”“水波纹”),引导幼儿分析“对称、重复”的特点,尝试通过“对折扎染”做出对称花纹,用“绕圈绑线”做出圆点纹。
2. “用本土染料创作”:用前期实验成功的植物水(如紫苏水染紫、石榴皮水染黄),幼儿选择喜欢的颜色,用已学扎法制作“小书签”(长方形白布),体验“用家乡的植物染出的颜色”。
3. 亲子活动:发放“家庭任务卡”,请家长和幼儿一起收集本土材料(如独特的树叶、旧棉线),共同完成1件“亲子扎染小作品”(如小手帕),带回园分享。
第四阶段:展示与延伸—— 分享与应用作品
• 核心目标:感受创作的成就感,乐于展示和应用作品,加深对本土文化的认同。
• 具体活动:
1. “本土扎染展”:布置展厅,分类展示作品——“树叶扎染区”“对称花纹区”“亲子合作区”,幼儿设计自己的作品标签(如“我用了幼儿园的枫叶+紫苏水”),当“小导游”向参观的小班弟弟妹妹介绍。
2. “作品变变变”:将幼儿的扎染作品改造成实用物品——
◦ 小方巾→装饰成教室窗帘系带;
◦ 书签→送给图书室;
◦ 小手帕→作为“礼貌小礼物”送给帮过自己的人(如保安叔叔)。
3. “扎染故事”创编:结合本土植物和扎染过程,鼓励幼儿编简单故事(如“紫苏叶帮助布宝宝变紫色”),在语言区记录并分享。
五、家园共育
1. 发放“本土扎染资源征集令”,请家长协助收集棉线、旧白布、本土植物等。
2. 邀请会扎染的家长进园,和幼儿一起用本土材料创作,讲述“家乡的扎染故事”。
3. 学期末发放“活动反馈表”,了解幼儿在家是否会主动提及“本土扎染”,是否对植物染色产生兴趣。
六、评价与调整
1. 观察评价:记录幼儿在活动中对本土材料的使用频率、扎染技法的掌握程度、分享作品时的表达(是否提及本土元素)。
2. 作品分析:收集不同阶段的作品,分析幼儿对“本土元素融入”的创意(如是否主动用树叶、本土纹样)。
3. 灵活调整:若幼儿对“植物染色”兴趣浓厚,可增加实验次数;若扎法掌握较慢,延长第二阶段时间,简化步骤。
八、注意事项
1. 安全第一:选用无毒染料和植物,活动中戴手套、围裙,结束后立即洗手;避免幼儿将材料放入口鼻。
2. 尊重差异:不要求作品“标准化”,鼓励“我的作品和别人不一样”,重点关注幼儿的参与过程和创意。
3. 文化渗透:用幼儿能理解的语言讲述本土扎染故事,避免复杂理论,让“家乡文化”自然融入活动。
通过一学期的活动,幼儿不仅能掌握扎染的基础技能,更能在与本土资源的互动中,感受家乡自然与文化的魅力,让传统工艺在幼儿心中种下“热爱家乡”的小种子。
方正县城北幼教中心
2025年9月3日
文章发布排名
- 266篇1刘宇航名园长工作室思政课名师工作室
- 103篇2广东省科技教育廖仁生名师工作室
- 70篇3成都市汪在文名校长工作室
- 65篇4辜晴名师工作室
- 56篇5湖南省陈全宝名校长工作室
- 51篇6宋金平名师工作室
- 47篇7李建华名校长工作室
工作室评测排名
- 3020分1甘肃省景耀勇名师工作室
- 2707分2周开军名师工作室
- 2119分3江宁区李彰有名师工作室
- 2012分4社旗县第二高级中学历史名师工作室
- 1740分5张贵栓名师工作室
- 1717分6袁朝乐化学名师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