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资源与扎染工作总结
本学期,为丰富幼儿的学习体验,传承地域文化,我们大班开展了融合方正县本土资源的特色课程,并将传统扎染活动融入其中。这一系列活动不仅让幼儿接触到家乡的独特文化,还在实践中锻炼了他们的动手能力与创造力。
一、挖掘方正县本土资源,奠定课程基础
方正县素有“中国富硒稻米之乡”的美誉 ,拥有广袤的稻田与悠久的稻作文化,同时,其独特的朝鲜族民俗风情以及丰富的森林资源都是珍贵的教育素材。我们组织教师深入走访方正县的稻田、朝鲜族民俗村等地,采集了稻秆、朝鲜族传统服饰纹样等素材。邀请县文化馆专家来园开展“方正县非遗与民俗”讲座,让教师和幼儿对方正县本土文化有了更深入的认知。
在课程设计中,我们巧妙融入本土元素。例如,在“秋·丰收之染”主题活动里,引导幼儿用稻秆进行拼贴,再结合扎染工艺,创作出具有丰收韵味的作品;讲述朝鲜族民间故事时,引入朝鲜族传统服饰的扎染图案,让幼儿了解图案背后的文化寓意,感受民俗之美。
二、扎染活动开展进程
1. 知识启蒙,激发兴趣:活动伊始,教师通过图片、视频展示精美的扎染作品,为幼儿讲解扎染这一传统民间染色工艺的历史渊源与独特魅力,激发幼儿的好奇心与参与热情。孩子们被扎染作品中绚丽的色彩和奇妙的图案深深吸引,迫不及待想要动手尝试。
2. 实践操作,掌握技能:为确保活动顺利开展,我们准备了充足的材料,如纯棉白布、植物染料、线绳、皮筋等。教师详细示范扎染步骤,包括浸泡布料、设计捆扎方式、染色以及晾晒等环节,并介绍了常见的捆扎方法,如螺旋扎、十字扎、放射扎等 。幼儿们认真学习,从最初小心翼翼地尝试,到逐渐熟练地运用各种方法进行捆扎染色,过程中充满探索的乐趣。有的幼儿选择用螺旋扎法制作出像花朵一样的图案,有的则用十字扎染出对称的几何图形。
3. 创意发挥,作品诞生:随着对扎染技能的熟悉,幼儿们开始大胆发挥创意。他们不再局限于教师示范的方法,而是根据自己的想象,将多种捆扎方式组合运用。在染色环节,幼儿自主选择喜欢的染料颜色进行搭配,创作出独一无二的作品。有的幼儿制作出色彩斑斓的扎染手帕,打算送给家人;有的则创作出大幅的扎染装饰画,用于装饰班级环境。
三、活动成效
1. 文化传承意识增强:通过本土资源课程与扎染活动,幼儿对方正县的地域文化有了直观且深刻的认识,感受到家乡文化的独特魅力,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油然而生。在日常交流中,孩子们会主动分享自己了解到的方正县民俗故事、稻作知识等。
2. 综合能力提升:在活动过程中,幼儿的动手能力、创造力、想象力得到充分锻炼。从构思图案、选择捆扎方法到调配染料颜色,每一个步骤都需要幼儿独立思考与实践操作。同时,在小组合作中,幼儿们学会交流沟通、互相帮助,团队协作能力与社交能力也得到发展。例如,在制作大型扎染作品时,幼儿们分工明确,有的负责设计图案,有的负责捆扎,有的负责染色,共同完成作品。
3. 审美素养提高:接触扎染艺术以及本土文化中的美学元素,如朝鲜族服饰纹样、稻田的自然景观等,让幼儿对色彩、图案的感知更加敏锐,审美水平得到显著提升。他们能够欣赏和评价不同风格的扎染作品,并且在自己的创作中展现出独特的审美偏好。
四、反思与展望
1. 存在不足:部分幼儿在扎染过程中,对染料的用量和比例掌握不够准确,导致作品颜色效果不理想;在活动时间安排上,有时会略显紧张,使得个别幼儿未能充分完成创意表达。另外,本土资源课程的深度和广度还可以进一步拓展,部分文化元素的挖掘不够深入。
2. 改进方向:未来活动中,增加关于染料特性和使用技巧的讲解环节,让幼儿更好地控制颜色效果;合理规划活动时间,给予幼儿更充裕的创作时间。在本土资源课程方面,邀请更多当地民间艺人来园指导,深入挖掘方正县的历史文化、自然景观等资源,开发更多样化、更具深度的课程内容,持续为幼儿带来丰富且有意义的学习体验 ,让地域文化的传承在幼儿心中生根发芽。
方正县城北幼教中心
2025年6月30
文章发布排名
- 261篇1刘宇航名园长工作室思政课名师工作室
- 103篇2广东省科技教育廖仁生名师工作室
- 70篇3成都市汪在文名校长工作室
- 65篇4辜晴名师工作室
- 56篇5湖南省陈全宝名校长工作室
- 51篇6宋金平名师工作室
- 47篇7李建华名校长工作室
工作室评测排名
- 3020分1甘肃省景耀勇名师工作室
- 2707分2周开军名师工作室
- 2119分3江宁区李彰有名师工作室
- 2012分4社旗县第二高级中学历史名师工作室
- 1740分5张贵栓名师工作室
- 1717分6袁朝乐化学名师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