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资源与扎染工作总结
本学期,我园立足地域文化特色,深度挖掘本土资源,将自然、人文元素融入教育教学与园所发展,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园本课程体系,助力幼儿全面发展与园所内涵建设。现将工作总结如下:
一、本土资源的整合与开发
1. 资源梳理与分类:组织教师对周边本土资源进行调研,形成《本土资源库》,涵盖自然资源(如乡土植物、河流、农田)、人文资源(传统手工艺、民俗节日、本土名人故事)、社会资源(社区、非遗工坊、特色产业基地)三大类,为课程开发提供支撑。
2. 园本课程构建:以“寻根家乡文化”为主题,开发系列园本课程。例如,大班开展“探秘家乡古村落”项目,中班进行“传统美食制作”实践,小班开展“认识本土植物”观察活动,实现本土资源与幼儿年龄特点的有机结合。
二、教育实践:让本土资源“活”起来
1. 主题活动融合:将本土资源融入五大领域教学。如语言活动中,创编本土童谣《家乡的桥》;艺术活动中,利用芦苇、稻草等自然材料进行编织、扎染创作;科学活动中,引导幼儿观察农田作物生长周期,探究自然规律。
2. 实践体验活动:组织幼儿走进社区与自然,开展实地探究。例如,参观本地非遗剪纸工坊,与传承人互动学习;参与“秋收节”,体验收割稻谷、剥玉米等农事劳动;在传统节日(如端午)开展包粽子、编彩绳等民俗活动,让幼儿在亲身体验中感受家乡文化魅力。
三、环境创设:浸润本土文化气息
1. 园所环境营造:将本土元素融入公共环境,如利用瓦片、竹编装饰走廊,打造“家乡文化长廊”;在户外种植区开辟“本土植物角”,种植枇杷树、艾草等特色植物,让幼儿直观感知自然生态。
2. 班级区域渗透:在班级区域投放本土材料,如美工区投放黏土制作“家乡地标建筑”,建构区利用砖块、木块搭建“老街巷”,角色区模拟“本地集市”场景,让幼儿在游戏中深化对本土文化的认知。
四、家园社协同:凝聚资源开发合力
1. 家长资源挖掘:邀请家长参与课程实施,鼓励家长与幼儿共同收集本土材料(如贝壳、松果),丰富活动素材。
2. 社区合作共建:与周边社区、文化场馆建立合作关系,幼儿通过歌舞表演、手工作品展览等形式,向居民展示学习成果。
五、成果与反思
1. 发展成效:
◦ 幼儿对本土文化的认知显著提升,90%的幼儿能讲述至少3个家乡故事;
◦ 形成《本土资源园本课程案例集》,相关成果在区级教研活动中分享;
◦ 园所特色获家长与社会高度认可,家长满意度达98%,成为区域“传统文化教育示范园”。
2. 现存问题:部分本土资源开发深度不足,课程系统性有待加强;教师对资源整合的创新能力需进一步提升。
3. 改进方向:
◦ 成立“本土资源课程研发小组”,深化课程设计与实践;
◦ 组织教师参与“非遗文化传承”“自然教育”专题培训,提升专业能力;
◦ 探索“互联网+本土资源”模式,通过短视频、VR技术拓展教育形式。
未来,我园将继续深耕本土资源,以文化育人、以实践启智,让幼儿在感受家乡魅力的过程中,厚植文化自信,为园所特色化、可持续发展注入新动力。
文章发布排名
- 259篇1刘宇航名园长工作室思政课名师工作室
- 103篇2广东省科技教育廖仁生名师工作室
- 70篇3成都市汪在文名校长工作室
- 65篇4辜晴名师工作室
- 56篇5湖南省陈全宝名校长工作室
- 51篇6宋金平名师工作室
- 47篇7李建华名校长工作室
工作室评测排名
- 3020分1甘肃省景耀勇名师工作室
- 2707分2周开军名师工作室
- 2119分3江宁区李彰有名师工作室
- 2012分4社旗县第二高级中学历史名师工作室
- 1740分5张贵栓名师工作室
- 1717分6袁朝乐化学名师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