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资源与扎染工作总结
一、课程缘起:当本土资源遇见扎染艺术
本学期结合幼儿园周边自然与人文资源(如菜市场的天然染料植物、手工扎染作坊参观),开展“本土扎染探秘”主题活动。通过“资源挖掘-体验创作-文化渗透”三阶模式,让幼儿在动手实践中感受本土艺术魅力,累计开展扎染相关活动18次,生成课程故事12个,幼儿自主创作扎染作品200余件。
二、本土资源挖掘:扎染课程的生长土壤
1. 自然材料的开发与利用
◦ 染料植物收集:
带领幼儿在幼儿园种植园培育本土染料植物(板蓝根、石榴皮),观察其生长过程;周末亲子活动中,家长带幼儿到郊外采集桉树叶、紫茉莉花瓣,建立“本土染料资源库”,共收集12种可染色植物。
◦ 生活化材料创新:
突破传统扎染布料限制,尝试用本土麻布、旧棉布、甚至玉米皮进行扎染,萌萌发现“玉米皮扎染后像孔雀羽毛”,衍生出“自然物扎染”系列创作。
2. 社区资源的联动整合
◦ 邀请大理白族扎染手艺人入园,展示“绞缬”技法,幼儿观察到“用线绑住布再染色会有花纹”;
◦ 组织参观本地扎染作坊,幼儿记录“染缸是蓝色的”“布要泡三次”,回来后用塑料桶模拟染缸,开展“迷你扎染工坊”活动。
3. 家庭资源的深度参与
◦ 发起“家中扎染老物件”收集:家长带来奶奶的扎染围裙、旧扎染头巾,幼儿通过触摸、观察,发现“旧扎染布更柔软”“花纹像小太阳”;
◦ 开展“亲子扎染日”:家长和孩子用洋葱皮染出橙色手帕,辰辰妈妈分享“老家做扎染的方法”,形成“家庭本土资源分享册”。
三、扎染课程实践:从体验到创造的旅程
1. 技法探索:从“玩色”到“控色”的进阶
◦ 低结构体验阶段:
初期让幼儿用皮筋、夹子随意捆绑纸巾,放入植物染液中,发现“绑得紧的地方颜色浅”,诺诺说“像天上的白云”;
创新“蔬菜印章扎染”:用胡萝卜、藕片蘸染液印画,结合扎染技法,生成独特的图案。
◦ 技法学习阶段:
引入本土传统“撮扎法”(揪起布料打结)、“折叠法”(对角折叠捆绑),幼儿用这些方法制作杯垫,明明发明“螺旋折叠法”,染出的图案像“小蜗牛”。
2. 主题创作:本土文化的童言表达
◦ “家乡的扎染”系列:
幼儿用扎染技法制作“大理蝴蝶泉”主题挂饰,将扎染布剪成蝴蝶形状,结合粘贴、绘画,展现家乡美景;
开展“扎染服饰秀”,幼儿用扎染布设计“白族童装”,在园庆活动中走秀,融入本土民族元素。
◦ 生活应用延伸:
制作扎染纸巾盒套、扎染花盆装饰,美化班级环境;将扎染手绢作为礼物送给小班弟弟妹妹,传递本土文化。
3. 科学探究:藏在染色里的秘密
◦ 开展“染料变色实验”:发现“板蓝根染液加醋会变绿”,幼儿用pH试纸记录变化,生成科学活动《颜色变变变》;
◦ 探索“不同材料染色效果”:比较棉布、麻布、丝绸的吸色差异,朵朵发现“麻布染色更粗糙,像树皮”,用图画制作“材料染色记录表”。
四、幼儿发展:扎染课程里的成长印记
1. 审美与创造力
◦ 90%的幼儿能独立完成扎染基本技法,75%会自主创新图案(如“太阳花扎法”“彩虹折叠法”);
◦ 美工区新增“扎染创意角”,幼儿用扎染布拼贴出“云南孔雀”“大理三塔”等本土元素作品。
2. 学习品质培养
◦ 扎染需要等待染液晾干,培养了幼儿的耐心,轩轩从“不停打开看”到能等待“一首歌的时间”;
◦ 小组合作扎染时,幼儿学会分工(“你负责绑布,我负责调染料”),合作冲突减少50%。
五、家园社协同:让本土文化扎根生活
资源共享机制
◦ 建立“本土扎染资源库”:收录家长提供的扎染工具、手艺人联系方式、社区作坊参观路线,形成可推广的课程资源包;
六、结语:扎染布上的童年色彩
这学期,我们一起:
• 在板蓝根田里,看幼儿小心翼翼摘下叶片,说“这是染蓝色的魔法树叶”;
• 在扎染工作坊,听手艺人讲“白族姑娘用扎染布做嫁妆”的故事,幼儿模仿着用布包裹“礼物”;
• 在班级展览区,见证朵朵的扎染布从“乱绑的花布”变成“有规律的格子图案”,她骄傲地说:“这是我发明的‘云南格子’!”
本土资源不是遥远的符号,而是能被幼儿触摸、感知的生活印记。未来,我们会继续带着敬畏与好奇,深挖本土文化的宝藏,让扎染这朵传统艺术之花,在幼儿的童年里绽放出最鲜活的色彩。
方正县城北幼教中心
2025年6月30日
文章发布排名
- 255篇1刘宇航名园长工作室思政课名师工作室
- 103篇2广东省科技教育廖仁生名师工作室
- 70篇3成都市汪在文名校长工作室
- 65篇4辜晴名师工作室
- 56篇5湖南省陈全宝名校长工作室
- 51篇6宋金平名师工作室
- 47篇7李建华名校长工作室
工作室评测排名
- 3020分1甘肃省景耀勇名师工作室
- 2707分2周开军名师工作室
- 2119分3江宁区李彰有名师工作室
- 2012分4社旗县第二高级中学历史名师工作室
- 1740分5张贵栓名师工作室
- 1717分6袁朝乐化学名师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