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录中国名师工作室网

学段 总站
首页>名师工作室动态

论文《传统民间扎染活动在幼儿园开展的意义与实施策略》

来源:日期:2025/4/23 7:48:08
分享到:

摘要】

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出:“每一个儿童心里都有一颗美的种子。儿童艺术领域学习的关键在于充分创造条件和机会,在大自然和社会文化生活中萌发儿童对美的感受和体验,丰富想象力和创造力,引导儿童学会用心灵去感受和发现美,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和创造美”。扎染作为的传统非遗文化,以其独特染色工艺多变的方法而闻名于世。那么,当传统的民间技艺和幼儿园文化相碰撞,会产出什么样的火花呢?本文将以此为切入点,阐述扎染活动在幼儿园开展的意义和方法,在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审美能力创作能力发展的同时,也希望在孩子们的心中种下一颗属于我们中国自己文化的美的种子,然后让它慢慢地向下扎根,向上生长。

关键词】

扎染 幼儿园 实施 民间艺术 扎染方法 

正文】

扎染工艺独特,主要以折、卷、揉等方法对布进行捆扎、夹扎,然后进行染色,再拆去捆扎的线、皮筋或夹扎的夹子等,从而产生美丽的图案、花纹。一块白布从扎到染,变成一幅具有多彩韵味的作品,呈现在幼儿面前,这样的过程对他们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其“扎”和“染”的多种技艺方法,色彩图案的干遍万化,有着丰富的创造性。因此,将扎染工艺实践和运用到幼儿园教育活动中,对于培养幼儿的创造力、表现力、审美能力和动手能力,是一个有效的途径和方式,也为幼儿的美术活动提供创新的空间。

    一、传统扎染活动在幼儿园开展的重要意义

    1.提升幼儿的认知能力

    3-6 岁这个时期,幼儿非常敏感,他们的探索欲望很强,手工活动是锻炼幼儿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我们可以通过扎染的图案变化色彩搭配等有效激发幼儿的审美和想象力,还有幼儿的探究热情。在扎染的活动中,幼儿不仅可以扎染所需的活动工具制作流程有初步的了解,还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进行多样式的创作在这个过程中,幼儿对各个方面都得到了锻炼,想象力也得到了发展。

    2.提升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幼儿的年龄较小,对新鲜事物较敏感,好奇心也比较强,对待新鲜事物总是会想要去尝试一下。而现在的家长包容性比较强,尤其体现在对孩子的教育上,习惯性的包办行为造成大多数幼儿动手能力的匮乏我让幼儿拿洗脸巾做试验,开始学习如何去扎、怎么扎,当幼儿学会扎法后再去尝试去染的方法,第一次幼儿随意染,打开后像开盲盒一样惊喜,幼儿产生兴趣后,用不同的扎法和染法不断进行尝试和调整。

    3.提升幼儿的审美能力及幼儿园的教学水平

幼儿对美的感知在传统扎染的教学过程中能得到最直接的反馈。在捆绑、结扎、浸染、上色等系列的操作的过程中,孩子们可以进一步的加深对传统扎染文化的学习,同时,他们也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进行天马行空的尝试和创造,色彩的调配、结扎方式的不同等,幼儿不断的尝试中去发现新的美感,提升幼儿的审美能力,培养孩子们的创造性思维发展

    同时,扎染活动的开展也有利于幼儿园的教学水平的提升教师授教的过程中不断学习掌握扎染知识,并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本班幼儿的实际操作水平有效的进行扎染活动课程的设计,并根据幼儿的兴趣爱好和能力的提升,不断地进行内容的更新,而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自身的教学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的锻炼。

    二、扎染活动在幼儿园开展的主要策略和方法

    1.首先,要充分调动幼儿对扎染活动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通过向幼儿展示扎染在生活中的应用成品的图片来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和兴趣,以调动幼儿探索、学习扎染的欲望,然后幼儿尝试一些简单的扎染活动帮助幼儿感受扎染的趣味性和艺术性。

    2.幼儿操作前教师要对扎染进行简单的背景介绍,让幼儿了解我国非遗文化扎染的历史发展背景主要特点和制作以帮助幼儿更好地认识扎染、了解扎染,以更好地达到教学活动的目的。

    3.幼儿操作前,教师应进行操作示范,帮助幼儿细致地了解扎染操作步骤和流程讲解一些扎染的不同捆绑方法和技巧,并强调活动中幼儿需要注意事项,帮助幼儿更好地学习如何扎染

    4.教师应提供丰富的活动材料,如各种颜色、质地和大小不同的布料,以及各种捆扎的辅助工具和染料,让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充分的进行选择更好地激发幼儿的创造力。

    5.在幼儿操作的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幼儿大胆创新,充分发挥自己的大脑想象力,不拘泥于限定的传统图案和方式启发并引导幼儿尝试不同的捆扎方法、染色效果等,以帮助幼儿发掘、创造出更多作品的可能性。

    6.活动中可以组织幼儿进行小组合作,让他们共同完成一个扎染作品。培养幼儿团结合作同时也能让幼儿在交流中互相学习。

7.在幼儿进行扎染创作的过程中,教师应幼儿作品进行及时的反馈,对一些有想法的幼儿给与肯定,对操作相对薄弱的小朋友也要给予适当地指导,以帮助幼儿更好地掌握扎染活动。    

8.展示作品:活动结束后,幼儿提供展示作品的机会,在相互欣赏、交流的过程中,可以帮助幼儿提高作品的鉴赏能力、语言表达力,培养幼儿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同时也能激发其他幼儿参与扎染活动的积极性。

    9.活动结束后,引导幼儿思考他们在活动中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和体验。通过总结,可以帮助幼儿加深对扎染的理解和认识。

    10.在后续的活动中进行延伸与拓展,将扎染活动作为班级的特色活动进行,带领幼儿进行持续的探索与实践学习并渗透在家庭课堂中,鼓励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继续探索扎染的应用,也可以和爸爸妈妈一起尝试制作扎染作品组织亲子扎染走秀等活动,让扎染走进幼儿园的同时,也走进家庭,走进社区,更好地宣传扎染和园所文化

    三、扎染活动在幼儿园开展的主要方法

    1.注重课堂每一个环节的设计

    因为幼儿初期接触,可能会出现扎绳不紧,颜色为达到预期效果,上色不够充分,或者拆绳子过早,颜色没有渗透出来,所以要注重课堂的每一个环节设计,以达到一环扣一环,扎实每一个环节,从而达到最佳的扎染效果。

    2.利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

    扎染接触时会比较抽象,幼儿不能一下子理解,所以通过多媒体进行演示更加直观提前准备好扎染相关的视频或课件,向幼儿展示方法和扎染后的效果结合ppt以直观、趣味、形象的方式帮助幼儿更好地掌握扎染的基本方式方法

    3.幼儿进行分组练习,定期组织活动

    幼儿审美动手能力都有不同,存在差异,进行分组练习教学可以达到更加完美的效果。幼儿可以互相配合,互相帮助,作品的质量也会逐步提高,也会增加幼儿之间的合作意识。

    在幼儿园可以将扎染作为普通的活动课,手工课或者区域活动等。不断接触渗透动手操作,可以提高幼儿的熟练程度、扎染方法、兴趣和积极性,而且扎染的法多样化,简单复杂有很多种选择,比较适合长期教学活动在区域活动时教师可以定带领幼儿把扎染作品进行改造成小工艺品,例如蝴蝶、发卡、废旧物品、T恤等,让幼儿真正喜爱这项民间工艺-扎染。

    4.根据幼儿不同阶段调整教学设计

    在设计扎染的活动内容时教师也要根据不同年龄幼儿的能力、兴趣和情感需求,进行相应的教学活动设计。如在小班的地段幼儿教学中,扎染应以简单的点染、浸染等入门教学为主,准备工具的数量、颜色的种类也应相应的减少一些,以方便幼儿学习、操作对于大一些的大班幼儿,扎染活动的难度可以提升一些,在工具的准备上,数量的提供式的多样等,也都可以逐步地进行难度的增加,使幼儿了解更多的扎法和折法等,循序渐进地进行难度的叠加使幼儿保持对扎染活动的新鲜感,以增加幼儿对扎染活动的热情和兴趣。

    四、常用的扎染方法

    1.捆扎法:是揪起布料的一点,是将布料卷成长条,或折叠,用棉线麻绳或皮筋等工具进行捆扎。

2.圆形捆扎法:以布料一点为轴心,用绳皮筋扎紧,然后按照一定的排列规律和花纹进行捆扎。

3.对折捆扎法:这是民间扎染活动中最常用的一种方法通过对折多次折叠的方式,以达到连续图案相同的纹样。

    4.旋转捆扎法:同样是揪起主布料的一点,然后以其为中心,将周围的布旋转成卷,用皮筋或绳等工具进行捆扎,最后会出现旋转的样式

    5.夹扎法:是使用木板或竹片、竹夹等工具,布料夹紧以形成防染的功效完成后的作品会出现“冰纹”般的效果,使用夹扎的方式后作品会更层次感

    6.其他扎法:

   1)任意皱折法:可产生似大理石纹理般的效果。

   2)综合扎法:使用不同的扎染方法进行组合式的浸染,以得到丰富多彩的作品画面效果。在活动中教师也要鼓励幼儿去尝试各种方法,和生活中的各种工具,从而达到各种效果,不断产生幼儿的好奇心积极性和想象力创造力等。

    五、结语

    扎染活动应以幼儿为主体,在“玩中学、学中玩”,让幼儿感受沉浸于扎染中的快乐。扎染活动开展的过程中,与幼儿的认知和年龄阶段息息相关给幼儿看一些扎染作品,以直观、生动的形式和作品来激发幼儿的色彩表现,激发幼儿想象和创造的积极性以及自己动手操作的欲望。将民间工艺扎染融入幼儿园教育活动中,在扎染过程中鼓励幼儿敢于创新、想象形式多样的扎染活动,使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得以满足,幼儿的审美、创造、想象力等多方面能力也得到全面发展,在丰富幼儿想象力和创造力感受和发现美的同时,也让扎染这一传统民间工艺得以传承和延续。

 

参考文献

1]夏金荣.民间扎染在农村幼儿园应用途径的研究.安徽教育科研,2022,(01):9-11.

2方芳.在游戏体验中开展幼儿园扎染活动 .家教世界,2021,(18):26-27.

3]李琼英:民族工艺扎染在幼儿园中的实践与运用[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8(10):145-146.

4周文燕:趣味扎染在幼儿园开展的意义与实施[J].才智,2019(24):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