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录中国名师工作室网

学段 总站
首页>名师工作室动态

论文《幼儿园扎染活动传承传统文化的价值与策略》

来源:日期:2025/4/23 7:48:51
分享到:

【摘要】

当下,在弘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背景下,幼儿园教育作为文化启蒙阶段,担负着幼儿文化认同感的培养重责。扎染是传统民间手工艺的一种,作为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将其引入幼儿园具有不可替代的教育价值和传承价值。基于上述考虑,笔者开展了对幼儿园扎染活动的研究,从传统文化的角度分析幼儿园扎染活动的价值,从激发幼儿兴趣到提升幼儿的审美感知能力和创造力,再到了解、认同传统文化,促进幼儿文化归属感的建立。从幼儿园扎染活动方面提出可行性策略,如从幼儿的认知发展角度设计趣味式、游戏性的课程内容,强化幼儿沉浸于传统氛围的活动体验、家校合作及幼儿园与社区合作拓展幼儿园扎染活动的实施空间,推动幼儿园扎染活动与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有机结合,促进幼儿在实践中、创造中感知传统扎染艺术魅力,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性发展

【关键词】

扎染;幼儿园活动;传统文化教育

一、引言

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是中华民族精神命脉。在世界文化同化的全球发展环境下,受到各种现代文化的影响,传统文化呈现出传承困难和发展的困难等问题,传统文化在当今时代如何焕发生机等问题也成为全社会热议的话题。幼儿时期是个体认识形成和发展、文化获得与奠基的阶段,这个时期的文化教育对其以后的文化认识与价值选择具有很大的影响。《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要利用多种形式引导幼儿感受和体验传统文化的丰富与优秀,产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二、幼儿园扎染活动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

(一)激发幼儿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与热爱

扎染富有趣味性且富有意外的惊喜,幼儿亲自对布料进行折叠、扎紧、染色,打开放开布料会呈现一个随机图案,五彩斑斓的图案和神奇变化的纹理能够一下子吸引幼儿的目光,激发起幼儿浓厚的好奇心。在这个环节中潜移默化地让幼儿了解了这项传统的手工技艺,对这项传统民间的非遗技术产生好感,从而产生想要学习和了解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为深入学习传统文化创造好的情感基础。

(二)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

由于扎染图案可以古朴雅致或活泼灵动、色彩丰富且和谐,而且色彩千变万化,非常适合幼儿进行创作,因此幼儿参与创作时能通过观察布料的色彩变化、观察扎染成品的图案造型来直接感受到美、发现美,而且可以通过创设多种不同的折叠、捆扎方式与色彩来创造造型,从而满足幼儿自由想象、创造力发挥的需要,有利于帮助提升幼儿的审美感知力和创造力,有助于培养其审美情趣,使其形成独具特色的审美视角。

(三)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幼儿是祖国未来的主导力量,幼儿园进行扎染教育,可以让传统工艺文化在幼儿心中生根发芽,让传统文化之花在新一代人的心中得到传承。而且幼儿园的幼儿富于想象力和创造力,在幼儿园进行的扎染活动中,幼儿独特的想法和有创意的设计,给传承中的传统扎染工艺注入了活力。将幼儿有创意的想法加入到传统工艺中,利于推动传统工艺的创新发展,便于实现传统文化与当代的接轨,促进传统文化得以良性传承。

三、幼儿园扎染活动传承传统文化现存问题

(一)课程设计缺乏系统性与文化深度

部分幼儿园的扎染活动课程开展比较零散,并没有系统性的课程设计,在扎染活动开展过程中,更多的是进行扎染技法的基本教学,即最基本的折叠、捆扎、染色,活动内容单调,未将扎染的历史文化、地域文化、传统纹样背后的文化意义内涵、精神内涵进行总结提炼,渗透到活动中,导致扎染活动“流于形式”,只当作手工作品进行加工制作,不能够引导幼儿了解传统文化,也未能充分发挥扎染教育传统文化的课堂价值。

(二)教师专业素养与文化知识储备不足

有些幼儿园教师对于扎染工艺的认识不到位,缺乏扎染专业的相关知识与技能培训,在组织扎染活动的时候,教师只是进行简单的操作演示,幼儿受到扎染知识辅导的程度有限,而且教师对于传统文化缺乏深刻的认识,对于扎染与传统文化之间的结合认识不到位,教师不能够在扎染活动中向幼儿生动介绍扎染的传统文化内涵,导致扎染活动脱离传统文化内容,不利于传统文化传承。

(三)活动资源匮乏,形式单一

幼儿园扎染活动的材料比较特殊,如专业的染料、不同种类的布料、工具等等,部分幼儿园由于资金、场所等条件约束,导致扎染的材料资源匮乏,扎染活动形式单一化,幼儿只能用几种简单的材料开展活动。

(四)对幼儿兴趣与认知特点关注不足

有的教师在扎染活动中,不关注幼儿的兴趣点与认知水平,机械僵化的教学方式使得幼儿逐渐失去对扎染活动及传统文化的兴趣,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不利。

四、幼儿园扎染活动传承传统文化的实践路径

(一)打造体系完备、文化底蕴深厚的扎染课程架构

幼儿园应针对不同的幼儿年龄、认知发展特点来科学、系统地开发扎染课程。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应不仅要注重扎染操作技法的单一化呈现,更要着力研究其背后隐含的传统文化内涵,如对于以形象认知为主的低年龄小班幼儿,可以通过讲述“扎染小精灵与神奇花布”这一童话故事为导入点,进而了解扎染的由来,再通过一些简单易操作的夹扎方法感受体验活动,了解简单的扎染方法,初步感受扎染的神奇之处。中班幼儿认知水平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就可以从万字纹、回纹等传统纹样入手,结合每个纹样背后所包含的吉祥美好寓意进行感受体验,并在此基础上引导他们按所学知识进行创造性地扎染表达;而大班幼儿探究意识相对较强,在日常扎染创作的过程中会发现云南白族扎染五彩斑斓又富于变化的图案花纹,以及四川自贡扎染所具有的古朴优雅的风格,之后还可以将这些扎染内容、背景联系到区域的乡土文化故事,利用这些文化故事创设出相应的主题式扎染,引导幼儿全方位多角度感受传统文化,形成对传统文化的完整认知。

(二)强化教师培训,提升专业技能与文化素养

幼儿园可每学期举办扎染专业及传统经典文化等相关培训,一方面邀请扎染老师、非遗文化传承人等进入幼儿园开展扎染实践活动指导课程的培训工作,使教师对捆扎法、缝扎法、夹扎法等多种扎染手法有所掌握,让教师掌握扎染活动中所需的各种染料和工具的使用技巧,以便做好引导幼儿开展扎染活动的专业技能工作;另一方面组织教师学习中国传统美学、民间工艺文化产生以及发展等相关知识课程,让教师对中国传统文化掌握更加深入,鼓励教师展开研究性教学活动,组织教师相互交流经验,分享扎染活动与传统经典文化相结合的优质教学工作案例,让教师共同提升教学水平以及个人文化素养,在扎染活动中使教师更好、更有效地向幼儿传递传统经典文化的相关知识。

(三)整合多元资源,丰富活动形式与内容

充分调动家庭、社区、社会的力量,拓展扎染活动开展的渠道,如在家庭:组织亲子扎染活动,建议家长陪同孩子参与制作扎染原料、共同完成扎染制作,即增进了家长与孩子的亲子感情,又提升了家长参与幼儿传统节日的文化传承;在社区:主动和社区内文化馆、博物馆、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室签订协议,定期组织幼儿走进扎染展示馆、传统非遗工坊参观、邀请非遗传承人到幼儿园开设讲堂、现场实践指导;在社会渠道运用中:充分利用网络化资源,大力搜集优秀扎染文化视频、图片素材,帮助幼儿们营造丰厚的学习资源;再如组织扎染作品义卖活动、展览活动,让幼儿知道扎染文化对社会的意义价值,提升幼儿传承文化的义务感。

(四)坚持以幼儿为本,优化活动设计与实施过程

在扎染游戏设计环节中,要根据孩子的兴趣倾向以及孩子的认知规律来采用一系列有效的教学方式来激发孩子参与游戏的积极性。游戏式教学模式的运用,设置“扎染大冒险”游戏,将扎染技术以及各类文化的知识都运用到游戏任务的环节中;情境式教学模式的运用,将真实的传统手工工坊模拟出来,使孩子在“变身角色”中了解并体验传统文化。在游戏实施环节中,要留给孩子充足的自主思考、实践操作的空间,鼓励孩子自主地选择布、色,自主地设定主题,聆听孩子每一个个性化的想法,并且要及时地对孩子的作品予以认可和鼓励。同时,也要引导孩子对整个制作过程和完成的作品进行反思、改良,让孩子在轻松、快乐的环境下深刻体验扎染的快乐,并全面理解和领悟传统文化的知识,从而真正有效地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

五、结论

幼儿园扎染活动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物质载体,是幼儿文化传递与承续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幼儿从扎染活动中感受文化传递活动的趣味性,在文化传递过程中充分了解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并对其进行审美感悟与动手创作,形成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判断以及文化归属意识,在未来的文化经验与价值判断中影响幼儿的成长。在这一过程中,幼儿将扎染技术加以传承创新,传统文化也为幼儿所喜爱,民族文化也在幼儿的继承过程中不断与时俱进。

需要说明的是,目前幼儿园扎染活动在传统文化传承方面的不足之处依旧不少。为此,笔者针对以上难题提出了建立文化化课程、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多方协作提升幼儿扎染活动成效、关注幼儿视角的扎染活动改进等一系列实践活动,希望能更完善地将扎染活动与传统文化结合,更丰富地向幼儿展示扎染的魅力,并同时潜移默化地提升幼儿的传统文化素养。

传承传统文化的幼儿园扎染活动是一个长久而任重道远的工程,希望今后园方、家庭、社区和社会各方能够一起共同努力,完善幼儿园的扎染活动方案,不断探索传承传统文化的新思路、新路径,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不断添砖加瓦,让扎染这一传统文化在幼儿心中种下传承的种子,真正实现传统文化的薪火相传,代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