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录中国名师工作室网

学段 总站
首页>名师工作室动态

孙熙国教授和名师工作室

来源:日期:2021/12/3 14:30:14
分享到:

今年3月初,“孙熙国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热点难点问题名师工作室”匾牌赫然挂在了北大马克思主义学院。这是北京市评出的第一批马克思主义理论“名师工作室”。名师工作室在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的落户体现了北京市对我校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方面取得的优异成就的肯定。 

科研与教学———积淀厚重,得天独厚

孙熙国教授名师工作室植根于北大研究和传承马克思主义的传统,依托马克思主义学院优秀的科研和教学资源。北大是中国最早学习、研究和传播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重地。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和研究的薪火在北大一直代代相传,生生不息。1992年4月成立的北大马克思主义学院是北大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研究的重要基地,也是国内第一所马克思主义学院,在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学科建设方面发挥了引领和示范性作用。

在2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马克思主义学院确立了“以服务学生为根本,以科学研究为支撑,以管理改革为先导,以完善教学环节为基础,以队伍建设为关键”的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本思路,并在实践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教学和科研模式,在精品课建设、教材建设、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研究生培养和科研方面都取得了喜人的成绩,尤其是“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和“中国近代史纲要”三门课程分别于2004年、2006年和2008年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

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白)秋教授告诉记者,孙熙国老师主持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热点难点问题名师工作室,以学院的名师为依托,关注时代问题,抓住学科前沿,提升科研水平,改善教学实效,培养学术团队,凸显理论魅力,在北大这块得天独厚的沃土上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研究和建设水平。

工作室建设———承前启后,继往开来

名师工作室拥有强大的专家阵容。除带头人孙熙国教授外,还有曾担任过马克思主义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和副院长的孙蚌珠教授、学院学位委员会主席孙代尧教授、学院副院长白)秋教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所所长黄小寒教授、环境政治研究所所长郇庆治教授、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专家组主要成员张守民教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副主任夏文斌教授,以及郭宝平副教授、张炳奎副教授、魏波副教授、刘军副教授、林锋副教授、宋国兴副教授等。工作室成员的研究方向涵盖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多个方面,为工作室的科研、学科建设和队伍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据孙熙国教授介绍,名师工作室的主要职能是针对马克思基本原理教学和研究中的热难点问题进行专题研究,推动北京高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教学与科研的发展,在学科建设方面取得实质性、突破性的成果,同时用科研促教学,推动北京高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教学课程的教学改革,切实提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的实效。除上述职能外,名师工作室还承担着为北京高校培训年轻教师的任务。目前,已有来自国家行政学院的刘东超教授、北京中医药大学的李征副教授、中国地质大学的王巍副教授等10余名教师进入名师工作室学习和交流。

学者情怀———博古通今,为师有道

一个好的团队必须有一位好的学术带头人。孙熙国教授是我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点的学术带头人,同时还担任着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副院长,北京大学中国文化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心副主任等职务。自1989年参加工作至今,他一直从事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他讲授的本科生、研究生课程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马克思主义与当代思潮”、“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发展”、“易学哲学”、“周易精读”等。

课程的生命力源于教师的学术功力和研究水平,只有把问题研究明白了,才能讲得透彻、清晰。孙熙国教授在《哲学研究》、《人民日报》等有较大影响的学术杂志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出版《中国哲学史》、《先秦哲学的意蕴》、《大道之源》、《中西哲学的当代研究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等学术著作与教材十余部。作为学科带头人,孙熙国教授参加了教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建设。2010年教育部对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调整和改革,孙熙国教授参与制定和撰写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教学大纲,同年9月成为教育部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工程《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专家组主要成员。他还作为首席专家参加了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工程重点教材《中国哲学史》的编写和统稿、定稿工作,作为主编参加了教育部组织编写的全国高中生统一使用的标准教科书《思想政治·生活与哲学》等。

作为一名教师,孙熙国教授一直主张以科研带动教学,以教学促进科研,努力探索教学与科研的良性互动。把深奥枯燥理论课讲活、讲透是孙熙国教授在教学上的一个突出特点。课堂上他喜欢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置于中西哲学发展的长河中予以阐释,用中国传统哲学的话语和大学生们喜闻乐见的语言呈现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旁征博引,妙语连珠,往往在谈笑间让学生对一些深奥的理论和疑难困惑恍然开悟。政府管理学院本科生宁晶刚刚选过孙老师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她认为自己在孙老师的课堂上接触到的不是枯燥晦涩的理论,而是与学习和生活息息相关、心心相印的“快乐的哲学”。

谈到名师工作室的定位,孙熙国教授借用唐代史学家刘知几和清代史学家章学诚的话,用“学、识、才、德”四个字作出了概括。所谓“学”,就是知识的全面性、系统性和科学性。所谓“识”,就是教师和学生在学习中逐步形成的自己的“思想”、“见解”和“观点”。所谓“才”,就是教师和学生运用自己的“学”呈现和表达“识”的能力。所谓“德”,就是教师和学生在学习和生活实践过程中形成的综合的思想素质和业务能力,主要表现为一个人的责任意识、使命意识和担当意识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他把这四方面的要求和能力概括为“知道”、“成道”和“行道”。他认为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教学和科研,应该有更高的目标和要求,也就是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做到让学生“知道”,还要做到让学生“成道”,即形成过硬的素质、能力和情感。“知道”、“成道”以后,最重要的是“行道”,即践履自己的思想理论和心态追求,实现自己的崇高理想和远大目标。

依托着北京大学在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研究方面的深厚积淀和学校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教学和宣传工作的高度重视,我们相信,孙熙国教授和他的名师工作室团队会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会把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学和研究推进到更高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