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双减”政策,强化学科教育“质效双增” ,南京市五大名师工作室联研齐出“妙招”
9 月 7 日下午,由南京市教师发展学院组织的《落实 " 双减 " 政策,强化学科教育 " 质效双增 "》专题研讨会,暨南京市名师工作室联研活动在南京市天正小学报告厅举行。南京市名师工作室主持人王九红、宋运来、倪晨瑾、杨玲、王淑琴及工作室骨干教师代表,围绕 " 双减 " 政策的理解以及学科建设,进行主题沙龙研讨。大家畅所欲言,献计献策,贯彻落实 " 双减 " 政策的同时,为学科教育 " 质效双增 " 提出四大妙招。
妙招一:借 " 双减 " 和课后服务 " 东风 " 助力学生发展
南京市天正小学校长、南京市小学数学名师工作室主持人王九红在《用好 " 双减 " 政策,推动 " 适合的教育 " 发展》的报告中指出:" 双减 " 政策出台后,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教师个性化指导提供了时间和空间。对学生评价更为全面更为深入,为学生个性化评价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和机会。学校将借助‘双减’和课后服务‘东风’,为学生适合发展和全面发展助力。学校课后服务主体主要包括阳光课件、正能社团、个性化学习指导和弹性托管。
" 我们将利用课堂教学主阵地,在适合发展课堂上下功夫,做文章。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学习和指导,让更多学生个性化表达和思考。" 王校长介绍道,学校还将利用这次 " 双减 " 机会,将更多活动社团扩充、重整,从而实现结构化。在实施 " 正能 " 校本课程体系中,充分调用各方资源,为学生适合发展提供助力。
妙招二:用 " 作业管理 " 的 " 加减措施 " 摆脱 " 囚徒困境 "
针对 " 作业管理 " 中教师出现的困境现象,江苏省小学语文特级教师宋运来说:" 一旦教师把过多的时间投入作业批改之中,就会挤占备课时间,备课不到位,课堂教学质量会大打折扣。教学就有很大的随意性,没有科学的教学目标意识,就会出现‘脚踩西瓜皮,讲到哪里是哪里’的现象。如何摆脱困境?" 宋运来提出 " 加减措施 ":" 教师可以在备课上做‘加法’,在作业设计上做‘减法’。" 作业布置中适当安排留白,让学生有时间去思考、去消化,查缺补漏,促进学力增长。
如何增强作业的丰富性?江苏省小学英语特级教师杨玲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进行分享:增设个性化作业,如布置学生尝试围绕不同文化主题等让学生可以用图文、演讲等个性化作业表达。其次是增加实践性作业,结合教材中与育人功能相关的主题,让学生通过实践性活动进行语言运用等。再次是增加作业形式。比如利用课后服务时间,增加班级、年级活动,为学生口语表达创设情境。最后增加思辨性作业,鼓励学生根据相关的主题,以小组的形式进行一些辩论性活动,还可以鼓励学生作业中多运用思维导图、海报等,体现思维过程的作业形式。
活动主持人、江苏省特级教师倪晨瑾围绕作业管理议题总结说:" 我们各学科教师用心、精心设计作业,通过‘加钻研、加乐趣、加选择、加育人、减时长、减题量、减重复’。在作业管理中提升教师的教学智慧,理论联系实践、学科联系生活,生动深刻地支持每一位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妙招三:课后服务分层分类 ,满足既可 " 吃饱 " 又可 " 吃好 "
" 课后服务 " 如何实现 " 适性赋能 "?在王九红眼里," 适性赋能 " 从学生角度来看,其实是指适合学生天性,采用适合的方式促进他们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 学生一旦拥有了,就可以纲举目张,带动其他方面全面发展。" 从学校角度出发,课后服务可以为学校办学特色赋能,为学科综合性实践活动课程,"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 国防教育 " 等重大主题教育提供丰富的空间。
宋运来老师深有同感。他说," 秉持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针对不同兴趣爱好、不同水平的学生,提供分类、分层的个性化教学等课后服务。对学科学习存在困难的学生应做好辅导答疑,满足他们‘吃饱’的需求;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应创造条件、积极拓展求知空间,满足他们‘吃好’的需求。"
妙招四:教育质量 " 减负增效 " 从每个教师自我改变开始
教育质量 " 增负减效 " 是绕不开的话题,现场不少老师早已开始了积极大胆的实践探索。王九红工作室核心成员、江苏省小学数学教师刘桂芹表示,每个老师可以从研究如何改变自己,提高课堂效率做起,充分调动学生的内驱力。鼓励学生做中学,玩中学,这样得来的知识印象也会更深刻。
南京市育智学校校长王淑琴从教育质量 " 减负增效 " 谈及对教师、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她建议:" 双减 " 政策落实中,多关注心理指标的 " 减负增效 ",多举行丰富的团康活动。通过音乐、运动、绘画等方式陶冶情操,培养学生综合素养。
来自南京外国语学校仙林分校的体育老师王小龙是 " 抖音达人 ",吸引了近 10 万粉丝。现场他围绕工作室省级课题,开展子课题 " 家庭作业的选项实施 " 的研究,鼓励学生通过了解自己短板和特长,为自己设置体育家庭作业。他还用数据、照片等形式在抖音上记录下师生的成长足迹。王老师日常收集的学生平时学习、居家锻炼小视频,吸引了全国许多体育同行的关注。
来自南京市三牌楼小学的宋婉婷老师更是深有启发:" 今天聆听不同学科专家们的分享后,让我切身感受到不同学科的融合点——立德树人的根本教育目标。只有提升专业素养,充分挖掘孩子们的内驱力,才能让学生从‘要我学习’转变为‘我要学习’,让‘减负增效’真正落地生根。"
文章发布排名
工作室评测排名
- 3020分1甘肃省景耀勇名师工作室
- 2707分2周开军名师工作室
- 1740分3张贵栓名师工作室
- 1717分4袁朝乐化学名师工作室
- 1668分5江西省中小学名师网络研修欧阳正平工作室
- 1666分6瞿红安语文名师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