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录中国名师工作室网

学段 总站
首页>名师工作室动态

36个工作室被认定为“嘉兴市乡村文化名师工作室”

来源:嘉兴在线日期:2021/1/14 12:18:49
分享到:

今天,记者从嘉兴市文化广电旅游局了解到,2020年度嘉兴市乡村文化名师工作室认定结果正式出炉,南湖区凤桥镇三星村(竹刻黑陶)乡村文化名师工作室等36个工作室被认定为“嘉兴市乡村文化名师工作室”。


d8f9d72a6059252d5a831407916ae13c5ab5b912.jpeg

c995d143ad4bd1132a8f8fa6ff5e460849fb05d8.jpeg

0824ab18972bd4073b6aac28dc787c560db309aa.jpeg


南湖区凤桥镇梅花洲景区是嘉兴市民休闲游玩的好去处,冯飞的竹刻黑陶乡村文化名师工作室也正在此处。

竹刻在嘉兴由来已久,明末清初,以留青阳文刻法为特点的嘉兴派是全国竹刻工艺三大流派之一,其中以凤桥民间艺术竹刻最负盛名。冯飞和父亲冯嘉生分别是市级和省级非遗项目传承人。

已过古稀之年的冯嘉生是著名的竹刻大师。受到父亲的言传身教,冯飞从1996年开始跟着父亲学竹刻。父子俩和工作室成员创作的作品《清明上河图》曾获得浙江省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最高奖——“天工奖”。2015年,冯飞独立创新的《竹根笔洗》也曾拿下首届嘉兴市工艺美术精品展金奖。


29381f30e924b89900b0a1b2caf7ff92087bf6a2.jpeg

竹刻工艺虽是一项传统文化,但是冯飞说,他们父子并不希望沿袭传统的既定道路走下去,“我们也在跟着时代,在保留传统工艺的同时,不断创新。”

父子俩设立艺术馆,精研竹刻技艺,改良竹刻刀,开发一系列的竹刻文创产品,包括屏风、笔筒、首饰盒等等。

父子俩的竹刻作品深受游客和村民的喜爱,冯飞也希望更多的人能够喜欢、学习、接触竹刻,让凤桥竹刻能够一直传承下去。

据了解,2020年度嘉兴市乡村文化名师工作室还包括了凤桥镇永红村(插花)乡村文化名师工作室、大桥镇胥山村(明清家具制作)乡村文化名师工作室、施顺观灶画工作室、束建鸣摄影工作室、陈渊明纸凉伞灯彩工作室等。这些工作室位于全市各地的景区村庄,由乡村工匠、文化能人或非遗传承人担任名师,挖掘当地传统文化,为村民、游客开展培训。

传承发扬,文化助力乡村振兴每一个乡村文化名师工作室,都各具特色。


738b4710b912c8fc64a2575650f27042d48821d5.jpeg

余新镇曹王村(蚕猫) 乡村文化名师工作室在曹王村文化礼堂。蚕猫用泥制成,以前农民购买蚕猫放在蚕架下驱鼠辟邪。随着养蚕的农户越来越少,泥猫也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34fae6cd7b899e516bbefa43e8563b34c9950daa.jpeg

2009年开始,何志法不但学习蚕猫的制作方法,还在余新镇中心小学开设《余新泥猫》课程。

蚕猫是曹王村的一张文化名片。何志法说,工作室被评为“嘉兴市乡村文化名师工作室”,让蚕猫制作技艺这项本地文化有了更广阔的舞台,未来,他将在这里开展更多的活动,让蚕猫在这片土地上焕发新的光彩。

一把剪刀,剪出缤纷世界。罗瑶如今是秀洲区梅里小学的一名美术教师,也是全国剪纸协会会员、秀洲区剪纸协会副秘书长,师从嘉兴剪纸艺人龚德康。

罗瑶纸艺工作室位于风景优美的秀洲区王店镇庆丰村,此次也被评为“嘉兴市乡村文化名师工作室”。

“剪纸在王店是有传统的,我有责任把剪纸发扬光大。而且剪纸不仅仅有观赏性,还有其实用性。”罗瑶介绍,工作室为游客增添了游览的内容,也为当地的小朋友开拓了业余活动。她开发的剪纸课程融合了多学科的内容,锻炼人的动手能力。工作室常常参与到庆丰村的传统节日活动中,将剪纸文化注入庆丰村的文化中。

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公共服务处相关负责人表示,在乡村振兴的国家战略背景下,建设乡村文化名师工作室是丰富景区村庄文化内涵的一个创新举措。目前,嘉兴市3A级景区村庄已经实现乡村文化名师工作室全覆盖,总数达到51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