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录中国名师工作室网

学段 总站
首页>名师工作室动态

梁敏仪工作室到特殊教育学校指导

来源:张艳青 晋宁教育日期:2019/6/6 15:07:56
分享到:

为深化“人性化”课程的内涵、提升特教老师的实践能力,并实现特殊教育区域教研的常态化,进而探索该课程中的核心元素与特教领域的前沿问题,5月29-30日,普宁市特殊教育学校迎来了特级教师梁敏仪工作室的8位老师莅校进行面对面的指导、交流与对话。普宁市教研室主任柳文龙到校指导;汕头市潮南区特殊教育学校、惠来县特殊教育学校的部分领导及骨干教师观摩了本次研修活动。

29日下午,工作室主持人梁敏仪先与普宁特教学校负责人进行了交谈,针对学校办学、实施人性化课程、场地建设等问题进行了广泛的交谈;尔后进入班级进行把脉诊断,并与相关老师围绕课程核心素养等方面进行了有的放矢的对话。一场有意义的观念与经验的碰撞,其所带来的是课堂的静悄悄变化,以及孩子们所能体验到的别开生面的校园生活,此中的一切显隐之信息,皆使参与者受益匪浅。

30日上午所进行的观摩课《情绪分化》和《体能》使参会者耳目为之一新,既有高敏锐度的问题发现,又有可操作性强的教法习得。《情绪分化课》由普宁市特殊教育学校老师刘珊珊与助教卢倩授课,该课程已在班级中实施了一年多,学生已有一定的基础,课堂上,学生按照老师明晰的指令进行操练,从课前的动作规范到看镜子复习口腔肌肉操,从老师示范吹纸到学生实际操练,从用吸管吹纸条到吹玩具小笛再到跟随音乐节奏边吹边做手操,这个过程无不体现了教者所付出的深巨心力,而学生鼓起腮帮不断地强化其感受并有了不同情绪的流露,给观课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尽管有个别同学一直未找到感受点,但他们仍然能于课堂游戏中获得乐趣。《体能课》则由特级教师梁敏仪工作室的老师冯学立与助教张威林负责,他们充分利用无障碍坡道这一特有的硬件设施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课堂设计,整体建构,多方预设,几易其稿,终于在课堂上为参会者提供了一节意义非凡的活动课,学生从三楼搬抬物体经由斜坡走到一楼进行擦洗,再从一楼各提半桶水顺利抵达三楼才能获得一个代币,接着第二次从一楼提水并增加水的重量及提出更具挑战性的要求,如是反复,学生欢呼雀跃、大喊大叫、满头大汗,这既从体能上得到了充分的锻炼,又在生活化的教育活动中完成了一次“意义与内需”的联结和“能量与力道”的释放,这是一种有意义的“折腾”,毋宁说这是生命的本能在现实中的一次探险,当学生拥有了更多这样的亲身体验之后,其日后对于“劳动、耐力、表达感受”等高远目标会有新的期待与理解。如果没有发现的敏感,没有高屋建瓴的研判,没有现场整合的高度,教育的契机与资源就会与我们擦肩而过。

观察的多向与锐度,现场的碰撞与生成,这大概是梁敏仪工作室的一大教研特色。她对于青年教师成长的热切关注、特殊教育领域的前瞻性探索、新课程标准的独到理解,凡此种种,皆给人以启迪。她看到了授课者拥有极强的自我反馈能力,极为欣喜;她看到了工作室成员能够根据各自的项目推动核心课程的实践,极为欣慰。她在分析情绪分化课上学生极为细微的情绪差异时说到,“听指令,完成吹的动作”这一目标在服从课、体能课与情绪分化课上,存在着不一样的体验点与对比点,抓住学生的感受点,盯紧目标,充分利用各种教具,逐渐走向有强烈对比的、有丰富层次的感受,学生的情绪才会逐步分化,其表情才能渐次细腻。“忘情”恰恰是情绪分化的关键,也是感受强化的核心。其实,教者要与学生一起做,在同呼吸中感受“变化与差异”所带来的情趣。当教者用最少的动作、最小的声音、最大的可能性去打通学生的内外联结时,便是教育的至境!

本次活动有一个可喜的成果:形成课程开发合作共同体,以共同开发校园课程为己任,共促教师专业的提振!

学生于课堂上的“忘情”体验往往会推动着教者的忘情而教,而观课者关于教育的体验也会不断更新。这感同身受的成长定式,正在不断的调整中改变,因应时代之所需,在漫溯中求同存异,在这教学共同体中得到滋养与奠基。

(何远宏/摄影;周顺海/文字)